最新动态

news

年轻人盯上电动轮椅,是思路打开还是营销故事?

2023-07-28 来源:

分享到:
最近,“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当下,电动轮椅已经不再是残障人士或腿脚不便的老年人的专属代步工具,不少年轻人也想要加入使用电动轮椅的队伍。

图:开电动轮椅上下班视频截图
 
电动轮椅真的能成为通勤工具吗?
不违法,但不提倡

根据国家医疗器械的标准,室外型电动轮椅最高限速是6公里/小时,任何超过这个时速的室外型电动轮椅都不符合国家标准。目前市场上那些速度比较快的电动轮椅,其实都没有国家医疗器械备案、也没有质监局颁发的许可证,至于车子质量以及售后有待进一步考量。

据一些商家介绍,电动轮椅更换电池后,最大续航里程可达25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60公里以上。在续航上,这已经媲美中高端的电动单车,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更长距离通勤的需求。此外,还有网友称,相比电动车,电动轮椅价格更便宜不说,还拥有各种“特权”,不用上牌,使用方便,可在人行道行驶,也不用戴头盔……

对于电动轮椅上路的合规性,北京交管表示,“目前,纳入交规管理的只有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俗称‘残摩’),这类车主要以汽油作为燃料,需要进行登记。电动轮椅并不属于交通工具,因此并不会按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管理。”

是钻了制度的空子还是思路打开?思考这一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这背后的诉求:买车价格贵且需要考驾照;电动车需要头盔、上牌照等各种监管;风火轮等不安全且不舒适,电动轮椅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

有律师认为,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并没有禁止非残疾人使用电动轮椅,电动轮椅暂时也还没有列入交规监管的范围,所以说非残疾人使用电动轮椅上路,目前来讲还没有构成违法的问题,但是这种行为不应该被提倡,因为电动轮椅本身的初衷,是为了方便残疾人士出行,如果大量非残疾人士使用电动轮椅的话,会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安全隐患。

开电动轮椅上下班,
可能只是一个营销故事

关于电动轮椅热门视频下方的评论区,有三种的“声音”。有网友认为使用电动轮椅出行最重要的是不需要驾驶证,不需要戴头盔,还不会被查,普及了还可以让残疾人外出自如而不担心受到歧视。

还有人认为,乘坐轮椅是特殊人群的一种身份标识,社会都会优先提供便利,真的带动了这种风气,大家分不清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提供帮助的人群。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商家在做广告。

 
图:社交媒体网友评论

京东健康数据显示,仅仅2023年上半年,电动轮椅的成交订单量增长超过60%。什么值得买站内数据也显示,今年“618”期间,电动轮椅品类增长较为明显,相关商品gmv同比提升44%,其中3000元左右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数据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受众群体,但在问答区年轻人明显活跃了起来。

图:某电商平台电动轮椅问答区截图

抛开残障人士或腿脚不便老年人的需求,健康人群中有多少人会购买电动轮椅?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是否真实反映了生活场景?有网友质疑虽然存在部分年轻人使用电动轮椅,但这类视频大多可能是自媒体摆拍或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故事,评论区也是网友在“玩梗”。也不排除有人在观看这类视频后对电动轮椅产生兴趣。


图:某社交媒体电动轮椅商家拍摄的视频
 

“电动轮椅热”还需回归理性
 

总的来说,年轻人中刮起的电动轮椅风潮,还存在不少争议,大家需要理性看待。

首先,轮椅的便携、灵巧和无需牌照的方便与当代年轻人的出行需求完美契合。当年轻人的“轮椅需求”变多,商家是否会为迎合健康人群,制造更多轮椅原本无需的功能,影响原本急需轮椅的特殊人群?此外,无论是景区游览,还是日常出行,当大量电动轮椅上路必然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影响道路通畅。

其次,电动轮椅为了适应室内和室外不同环境需求,其车身重量、整车长度、整车宽度、轴距、座位高度等诸多因素必须协调来研发设计。综合电动轮椅整车长度、宽度、轴距限制,如果车速太快驾驶可能会带来侧翻等安全隐患。

最后,应该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和优化,并从制度和政策上给予年轻人出行更多合理的支持和保障,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出行选择和便利。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马绮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