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一副眼镜动辄上千,暴利的眼镜行业钱都被谁赚了?

2023-07-28 来源:

分享到:
      又是一年暑假,又到了学生配镜高峰期。不过近年来,动辄数千元的配镜花销,令给孩子配镜的家长们大呼“卖不起”。一副上千元的眼镜成本究竟有多少?又是谁在赚取“暴利”?

几百元的镜框批发价只需50元

据中新财经报道,在北京西城区工作的小倪谈起自己购买眼镜的经历:“镜架当时选的是店里最贵的纯钛镜架,标价六百多元,镜片选的是1.74折射率的,标价两千多元,最后店家打了个六五折,总共花费两千元。”小倪一直被高额的配镜费用困扰,由于近视度数较高,她每次都选择1.74折射率的镜片,一次配镜费至少在一两千元,按照三年换一副来算,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动辄四位数的花销让她觉得自己可能被坑了。“下次要去潘家园配眼镜了,起码比路边的眼镜店要便宜。”小倪表示。她口中的潘家园,是指潘家园地铁站附近的北京眼镜城,聚集着一大批眼镜卖家。资料显示,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眼镜专业批发市场。

有记者发现在北京眼镜城如果不追求品牌,一百多元就可以买到纯钛眼镜架,钛合金的则更便宜,但若涉及品牌,价格就会水涨船高。有商家表示他们是做眼镜批发的,钛合金的眼镜架只需要50元,纯钛的眼镜架贵的也才128元。另一位店主也表示,店里150元的纯钛镜架,配镜片的话能便宜到120元,但如果是品牌产品则需要280元。大品牌会存在品牌溢价,进货价本就偏贵。

此外,让人们感受到高溢价的,还有各式各样的镜片。一般来说,眼镜店会用1.56、1.60、1.67、1.74等不同的折射率来划分价位。眼镜度数越高,需要的折射率也越高,价格也会攀升,动辄数百上千元。而不同品牌、同一品牌的不同系列售价也会有所不同。其中,进口镜片中比较知名的有蔡司、依视路等,国产镜片的代表则为明月、万新等。另外,各地区甚至同地区不同眼镜店的售价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某家店铺里,某款型号的镜片建议零售价为2980元,但店家称可以打三折。  

整体来看,相较其他区域的眼镜门店,北京眼镜城的价格明显偏低。而在北京眼镜城内,由于各家给的折扣不同,价格也能相差几十元乃至上百元。从消费者反馈来看,不只是北京,各地的眼镜店价格普遍相差较大。为了避免被坑,很多人甚至会在网上先问价,先听取经验人士的意见。

眼镜被称为暴利行业已不是一天两天

在眼镜界,这样一句话流传已久:“20元的镜架,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讲行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眼镜市场一直以来的“水很深”。

眼镜行业的暴利早已不是一天两天。

以2021年上市的“中国镜片第一股”明月镜片为例,2021年明月镜片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以来,其年度营收稳定在5亿元以上。2018年至2020年,明月镜片主营业务毛利金额分别为2.25亿元、2.82亿元和2.98亿元。其中,镜片业务毛利分别为2.06亿元、2.41亿元和2.47亿元,毛利占比分别高达91.44%、85.34%和82.84%。2020年,镜片与成镜的毛利率分别为56.63%与64.66%。仅统计2020年1到6月净利润就从3400万元涨到3800万元,增幅为28.34%。从单个产品上来看,以1.60 防蓝光非球面树脂片为例,2020年度,发行人在此产品上的毛利率为64.24%,经销商为31.93%,零售商的毛利率为91.42%。

明月镜片的招股书提到明月单镜片成本为6.77元,而其市场售价则动辄成百上千元:在某电商平台明月镜片旗舰店看到,销量最高的一副非球面的400度镜片,折射率1.56(较薄)价格在248元,折射率1.61(薄)的价格328元,折射率1.67(超薄)的价格578元,折射率1.74(超薄)的价格最高,为1898元;从成镜价格来看,销量最高的一幅配置非球面镜片,折射率为1.56(较薄)的成镜价格348元;而配置智能变色镜片,折射率1.71(超薄)的成镜价格高达1498元。

镜片和成镜售价越来越贵,净利润越来越高。除了明月镜片以外,其他的企业也大多如此,采购价几元到几十元的镜片,售价上涨几十倍。各类经销商、零售商再加码,到消费者手里已经不知道加价多少轮。

各种折射率、防蓝光,还有一堆英文缩写的指标,眼镜的术语和指标越来越多。这些指标稍微一变,价格就蹭蹭上涨。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大多数人对这些专业名词一无所知,只能听任摆布。也完全可以想象家长的心情,看到一个个所谓的功能,只要能对孩子好,又有什么舍不得?于是,动辄几千块就出去了。

很多网友感叹“知识就是议价权”,消费者的信息差进一步造成了商家漫天要价的局面。而作为不同品牌价格差异较大的商品,商家也会在品牌上摆消费者一道:比如,倘若你不知道选什么品牌,对方就会竭力推荐利润空间更大,但知名度更小,甚至质量存疑的品牌;当你确定了品牌,对方则会忽悠你选购同一集团下的其他小品牌,或是直接“捧一踩一”,宣称这个品牌质量不行,旋即推荐你另一款不知名品牌;哪怕你此时仍未动摇,商家仍可在镜框价格、镜片折射度等地方“注水”“挖坑”,让人防不胜防。

得知真相的消费者们纷纷表示这分明就是“割韭菜”。由于“坑太多、水太深”,消费者甚至称选购眼镜是一种充满主观意味的“玄学”。很多网友称“想开个眼镜店,既然改变不了现状不如加入。”

但眼镜商们真的都赚得盆满钵满了吗?事实上,相比上游供应商,眼镜零售商的日子并不好过。比如国内专业从事眼镜零售的连锁龙头企业博士眼镜财报显示,其销售费用始终居高不下。其中,工资、社保、房租、电商平台费、物业费、水电费、广告宣传等费用占据大部分。刨去这些开支,净利率也就在10%左右。

而明月镜片的“砸钱营销”也是有目共睹。据悉,为提升品牌影响力,自2017年起,明月镜片在市场上大规模投放广告,除请来了明星陈道明做代言人外,又陆续与《非诚勿扰》《最强大脑》等诸多综艺节目进行广告合作。从招股书来看,其销售费用也水涨船高。2018年至2020年,明月镜片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682.06万元、1.04亿元与1.13亿元。

一系列成本下,眼镜门店为维持正常经营、保证利润,不得不在眼镜框和镜片的定价上做文章,最终让消费者为一系列高昂的费用买单。

配镜不该成为防不胜防的“避坑游戏”

中青评论提出:“对于漫天要价、价格不够明晰的状况,有必要明确行业规范,加强市场监管,使价格更为透明化。相关部门如何通过细化规定,确立合理的价差,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针对一些眼镜店以次充好等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还应及时出手,加强规范,畅通举报渠道,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针对行业巨头具有高定价权,各个环节层层加价的状况,有志破解困局的从业者,不妨从打破巨头对供应链的把持、削减流通环节入手,试着降低交易成本,让消费者可以放心选购到适合自己的眼镜。”

澎湃新闻则对眼镜行业的未来做出了长期建议:“高价眼镜问题持续了数十年,这种顽固本身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很难说有一个快速简洁的釜底抽薪之策。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镜片生产企业普遍起步晚,创新能力较弱,这就导致镜片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企业,从而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打破这一局面,还需要更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市场竞争,打破巨头对供应链的垄断。不过,这显然是个长期的展望。”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谭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