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能吃”代表安全?卸下“食品级”化妆品伪装

2023-07-19 来源:

分享到:
 
 
你购买过“食品级”化妆品吗?近日,一款进口羊脂乳头霜宣称适合哺乳期女性使用,“食用级羊脂膏”“宝宝可以吃的羊脂膏”,被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责令当事人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做出对其罚款的行政处罚。
图:产品截图
来源:网络
 
 
 

“食品级”化妆品死灰复燃

 

 

国家药监局明确表示,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然而,明令禁止之下,“食品级”化妆品似乎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据上海市场监管消息,根据市民举报,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某公司设立的某平台开展检查,发现当事人在销售一款进口羊脂乳头霜时,宣称该产品适合哺乳期女性使用,是“食用级羊脂膏,宝宝可以吃的羊脂膏”。执法人员通过查验该款产品的成分构成、进货来源等信息,最终证实该款产品为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并非食品或保健食品,当事人宣传使用“食用级”等词汇并无任何依据。

 

图:产品截图
来源:网络
 

对此,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宣传为“食用级”“宝宝可以吃”并无科学依据,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该行为对消费者,特别是哺乳期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构成了“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

 

打着“食品级”化妆品的幌子,模糊化妆品和食品的营销方式并非首次出现。在电商平台上以“可食用”“食品级”化妆品等关键词搜索,发现所谓“食品级”化妆品不在少数。

 

图:电商平台产品宣传
来源:网络
 

据上观新闻报道,宣称“食品级”“可食用”“可吞咽”主要集中在口红、唇膏、面膜等种类的产品,多款针对哺乳期女性的乳头霜产品也用显著的字样强调“可以吃”。甚至,“食品级”营销宣传蔓延到儿童化妆品领域。“食品级”“可食用”的儿童润唇膏、儿童牙膏、宝宝润肤霜等产品数不胜数。

 

 
 

“食品级”化妆品是伪概念

 

 

近年来,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的需求,一些商家产品营销中使用“纯植物”“纯天然”等字眼,标榜产品及成分的天然性和安全性。随着“纯植物”“纯天然”等绝对化的词语被明令禁止后,部分商家自创“食品级”化妆品的营销噱头,凸显产品安全、绿色、健康。但 “能吃”是评判化妆品是否安全的标准吗?

 

据媒体报道,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往往是因为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但用了能吃的原料,并不能证明生产出来的化妆品一定是安全的。

 

业内专家表示,为了让化妆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性状稳定、不腐败、不变质,或多或少会添加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化学添加剂,无化学成分添加的纯天然化妆品并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是伪概念。

 

多地药监部门曾强调,化妆品和食品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依据不同的法规规定适用不同的产品标准、原料要求、生产条件,完全是两码事。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示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

 

 
 

“食品级”“可食用”宣传涉嫌违法违规

 

 

食品是食品,化妆品是化妆品,二者不能不应混为一谈。但部分商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为化妆品套上“可食用”的外壳,暗示消费者“能吃进嘴里的,用在身上更没问题”,借此增加销量。类似产品宣传确实吸引很多消费者,电商平台某些“食品级”化妆品付款人数甚至上万。

 

为何“食品级”化妆品如此受热捧?有法律人士指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化妆品的迫切心理,用“食品级”化妆品引发消费者联想,替换了已被法律明令禁止的“纯天然”“纯植物”等概念,是在钻政策的空子。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商品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青斌表示,“‘食品级’化妆品是个伪概念,将其作为商品的广告宣传语,属于典型的虚假广告,显然违法。”

对于经营者而言,在宣传化妆品时,谨慎使用“食品级”“可食用”等具有误导性词汇,因误导性的广告营销产生不良后果和影响的经营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消费者理性看待化妆品广告。在寻找健康、安全的化妆品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产品信息、了解化妆品知识,避免被虚假广告忽悠。

 

监管部门加强对化妆品广告宣传的管理,对涉及虚假宣传产品的商家予以严惩。有网友呼吁,建议相关部门将“食品级”“可食用”纳入化妆品广告禁用语,从而规范营销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张咏琴
 
你购买过“食品级”化妆品吗?近日,一款进口羊脂乳头霜宣称适合哺乳期女性使用,“食用级羊脂膏”“宝宝可以吃的羊脂膏”,被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责令当事人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做出对其罚款的行政处罚。
图:产品截图
来源:网络
 
 
 

“食品级”化妆品死灰复燃

 

 

国家药监局明确表示,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然而,明令禁止之下,“食品级”化妆品似乎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据上海市场监管消息,根据市民举报,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某公司设立的某平台开展检查,发现当事人在销售一款进口羊脂乳头霜时,宣称该产品适合哺乳期女性使用,是“食用级羊脂膏,宝宝可以吃的羊脂膏”。执法人员通过查验该款产品的成分构成、进货来源等信息,最终证实该款产品为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并非食品或保健食品,当事人宣传使用“食用级”等词汇并无任何依据。

 

图:产品截图
来源:网络
 

对此,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宣传为“食用级”“宝宝可以吃”并无科学依据,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该行为对消费者,特别是哺乳期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构成了“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

 

打着“食品级”化妆品的幌子,模糊化妆品和食品的营销方式并非首次出现。在电商平台上以“可食用”“食品级”化妆品等关键词搜索,发现所谓“食品级”化妆品不在少数。

 

图:电商平台产品宣传
来源:网络
 

据上观新闻报道,宣称“食品级”“可食用”“可吞咽”主要集中在口红、唇膏、面膜等种类的产品,多款针对哺乳期女性的乳头霜产品也用显著的字样强调“可以吃”。甚至,“食品级”营销宣传蔓延到儿童化妆品领域。“食品级”“可食用”的儿童润唇膏、儿童牙膏、宝宝润肤霜等产品数不胜数。

 

 
 

“食品级”化妆品是伪概念

 

 

近年来,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的需求,一些商家产品营销中使用“纯植物”“纯天然”等字眼,标榜产品及成分的天然性和安全性。随着“纯植物”“纯天然”等绝对化的词语被明令禁止后,部分商家自创“食品级”化妆品的营销噱头,凸显产品安全、绿色、健康。但 “能吃”是评判化妆品是否安全的标准吗?

 

据媒体报道,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往往是因为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但用了能吃的原料,并不能证明生产出来的化妆品一定是安全的。

 

业内专家表示,为了让化妆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性状稳定、不腐败、不变质,或多或少会添加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化学添加剂,无化学成分添加的纯天然化妆品并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是伪概念。

 

多地药监部门曾强调,化妆品和食品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依据不同的法规规定适用不同的产品标准、原料要求、生产条件,完全是两码事。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示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

 

 
 

“食品级”“可食用”宣传涉嫌违法违规

 

 

食品是食品,化妆品是化妆品,二者不能不应混为一谈。但部分商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为化妆品套上“可食用”的外壳,暗示消费者“能吃进嘴里的,用在身上更没问题”,借此增加销量。类似产品宣传确实吸引很多消费者,电商平台某些“食品级”化妆品付款人数甚至上万。

 

为何“食品级”化妆品如此受热捧?有法律人士指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化妆品的迫切心理,用“食品级”化妆品引发消费者联想,替换了已被法律明令禁止的“纯天然”“纯植物”等概念,是在钻政策的空子。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商品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青斌表示,“‘食品级’化妆品是个伪概念,将其作为商品的广告宣传语,属于典型的虚假广告,显然违法。”

对于经营者而言,在宣传化妆品时,谨慎使用“食品级”“可食用”等具有误导性词汇,因误导性的广告营销产生不良后果和影响的经营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消费者理性看待化妆品广告。在寻找健康、安全的化妆品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产品信息、了解化妆品知识,避免被虚假广告忽悠。

 

监管部门加强对化妆品广告宣传的管理,对涉及虚假宣传产品的商家予以严惩。有网友呼吁,建议相关部门将“食品级”“可食用”纳入化妆品广告禁用语,从而规范营销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张咏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