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虚构的 “山河大学”,真实的教育诉求

2023-07-14 来源:

分享到:

针对虚构的“山河大学”近期引热议,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回应:“关于山河大学的问题,我们也关注到这些问题,面对我们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这种新形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教育部将不断地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回应发布后,网友立刻展开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坚决支持一切有利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的举措”,不仅四省学子热烈响应,其他省份的网友也表示支持和祝福。


 

 

“山河大学”究竟是什么?

 

“山东山西谓之山,河南河北谓之河,兼爱大成谓之大,博学求知谓之学……山河见证,这将会是中国唯一一所411大学,四省联办一夜建成的超一流大学……”浏览网络,可以看到网友们这样形容一所“新生”的大学——“山河大学”。

 

“山河大学”究竟是个什么学校?网友纷纷给出答案:

 

 

据多方媒体报道,“山河大学”最开始源于网友的玩笑——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十多亿,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

 



这个天马行空的玩笑一经提出,很快传播开来。一时间,“山河大学”虚构的所谓pg电子试玩入口官网、校训、校徽、院系、招生简章等被网友们接力设计出来,一应俱全。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场玩梗但又不失严肃的办学讨论中,有网友表示希望山河大学能成为真正的大学;也有网友表示扎心了;

 

 

还有网友认为“山河大学”爆火的背后是大家对好大学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望。

 

 

很快,“山河大学”的话题也成为抖音、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山河大学”呼声

背后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

 

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流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人口多、生源多、教育资源欠缺、学生高考压力大。

 

以人口大省同时也是经济大省的河南为例,四十几年来高校数量与招生数量都一直在增多,但河南至今也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没有一所985高校;河南168所高校的总数字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但其中有110所是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只有58所;另据各省教育考试院数据整理,河南高考一本上线率也较低。就近两年数据来说,2021年河南高考一本上线率仅11.18%,为全国最低,2022年为11.93%,依旧为全国最低。


 


 

网络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而这四个省份有343万考生,人数占比在全国考生中超四分之一。而四个省份中仅山东省有两所985高校与一所211高校,而河南省、河北省与山西省各有1所211高校,并无985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同样,四省也均存在高等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问题。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的相关人士也曾多次呼吁加大对当地高校建设的资源倾斜。“山河大学”火爆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四省考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另一方面表达了其身处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无奈。在此契机下,一众考生把自己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希望,寄托于一个自发构建的“乌托邦”之中。

 

针对“山河大学”,光明网评论称,“山河大学”的火爆是一种乐观的想象也是对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利用的思考。而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其意义将会超越一省一地,让更多中西部地区学子有机会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妨多重视学生们这种期待、热情和思考。

 

“当网友们在这股热情之中娱乐自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提议背后的现实问题。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教育资源欠缺,学生高考压力大。”红网评论文章指出了“山河大学”走红背后的网友普遍心态。文章称,“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必须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长江评论说热点”也指出,“山河大学”概念出圈,是网友们自娱自乐,背后也是现实诉求。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及其流向,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人们对此课题的积极参与热情,这股热情要好好呵护,它是我们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山河四省”

高等教育起步不晚

 

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晋冀鲁豫都是人口大省,经济也不算落后,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网友甚至据此给“山河大学”的四个校区分别命名为煤区、钢区、菜区和粮区。而这几省的高等教育配置,也并不是“输在起跑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在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上,山西、山东是发展得比较早的。原来河北境内的天津大学,更是第一所由中国人主办的大学。只有河南的大学建得相对比较晚。”为什么四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渐渐落后?储朝晖认为,一个地域开办大学的情况,与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各方面直接相关,四省首先自己要更重视高等教育。

 

对于7月6日教育部对“山河大学”的回应,储朝晖分析道,“教育部的这个回应,是要以人民满意的标准来评价教育的工作。这至少说明,在未来这些地域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国家会提供一些支持。”

 

有记者梳理发现,教育界早就在探讨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时,呼吁国家布局优质教育资源时对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作者申怡、夏建国,2018年刊发于《中国高等教育》)一文中写道:“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既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又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有关。一方面,拥有较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会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状况,首先要加大区域经济建设,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在进行高等教育宏观布局时,在不减少东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应适当考虑向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入国家大力支持优质高等教育建设队伍,为区域‘一流大学’建设出一份力。”

 

但储朝晖同时表示,不能期望国家依靠行政手段来布局高校资源就能彻底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果完全由政府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走向依然会是不均衡的状况。哪个地方政府有钱,配置的资源就会更多;哪个地方政府没有钱,配置的资源就会更少。”储朝晖认为,现有的高等教育格局,正是行政权力发挥的作用比较大,这样的方式最终不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应该依据高校本身的发展规律,依靠市场进行配置,依据当地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来改变观念,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建议

改革计划招生体制

 

抛开考生集资筹经费的设想不谈,“山河大学”这种跨省办高校的模式,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对此,储朝晖表示,历史上,跨省办校的例子曾有过,1906年在南京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当时就是由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出钱来办的。那时中央政府不负责管理大学,所以那时候可行,但现在不可行。现在的高校,省属院校就是省属院校,部属高校就是部属高校,不存在四省来办的学校,可能性几乎完全没有。

 

而据学者公羽的观察,网民对振兴“山河四省”高等教育的一些设想,与国家正在落实的顶层理念已有不少重叠之处。比如,目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已出台雄安新校区规划方案,中国地质大学雄安校区也将于202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河北带来更多建设力量。今年,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所985名校研究院已经正式宣布落地河南郑州;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经招收351名研究生,并且联合创建河南省首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将大量先进的技术都带到河南。“这些举措虽然还不足以彻底弥合教育资源的区域鸿沟,但在提高地区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等方面,仍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公羽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表示,谈论“山河大学”的网友们大多只是在考虑怎样建设一所对当地有利的大学,却没有考虑怎样办好一所大学。近年来,一直有这些省份的网友在建议合并一些大学,产生一所优质大学。他们认为,体量大、规模大就是一所好的大学,或者说通过合并把大学的排名提高,就能够办出一所优质的大学。这其实都是不了解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是急功近利的做法。

 

熊丙奇认为,办好一所大学其实最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就是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每一所大学有自主办学的空间,有自己明确的办学定位,根据自己的定位去开设学科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第二,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学校具体的办学中,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管理和决策中应该坚持教育为本、学术为本。“总体看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一方面就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另一方面就是在中西部很多地区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熊丙奇说,“因此,我们在讨论怎样去缩小高等教育的地区差距,怎么在中西部办出优质高等学校的时候,除了注意资源配置,同时必须推进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办学制度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熊丙奇表示,“山河大学”的火爆折射出网友对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办好大学的期待,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话题的网络讨论,大家还是要理性对待,应该进行科学严密的论证。接下来国家的重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办好每一所大学,尤其是办好中西部的大学,让更多学生能够享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谭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