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啥种菜上瘾?
2023-06-28 来源:
种菜基因觉醒!
城市年轻人化身“阳台陶渊明”
快节奏生活恢复常态,城市年轻人对“种菜”的热情却有增无减。
今年的综艺节目市场,一部长达50期的纪实真人秀《种地吧》热度悄然攀升。节目中,10位“90后”“00后”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在190多天里,用八块农田、一条河道、三个鱼塘、两栋旧房子和一个仓库,组成一个常规农户,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真实运营农场,期间还要解决自身居住饮食、农业技术学习以及资金分配等问题。节目以对真实乡村劳作的聚焦,渐渐吸引来不少观众在追综中“沉浸式体验农耕生活”,截至目前微博超话阅读量已超过20亿,豆瓣评分达9.0,节目组举办的“种地吧感恩音乐会”吸引了746万人次在线抢票。
在“围观种地”之外,亲手在阳台或办公室种植豌豆苗、辣椒、草莓、小番茄等蔬果,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美团数据显示,今年春季,“阳台种菜”相关商品外卖订单量在一周内增长超16倍,营养土、园艺工具、有机肥等商品的外卖订单量大幅上涨。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6·18”期间,线上园艺绿植商品在大中小城市的总体销量占比超过60%,在阳台上种菜的人比种花的人还多;80后、90后人数在园艺爱好者用户中占比超过62%;花箱、园艺支架销量同比增长478%、216%;园艺手套成交额同比增长194%,长嘴浇水壶、检测仪等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40%。
“城市农夫”不但乐于体验,更热衷于分享,“种菜”成为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之一。小红书上,“种菜”相关笔记超过62万篇,在豆瓣平台,#我在阳台种菜吃 话题中1900余篇日记吸引了超1000万次浏览;微博#阳台种菜#话题阅读量超过8000万次;抖音“阳台种菜”相关视频已达到70.6亿次播放。网友们以图文、视频晒出自己的种植过程,交流种菜技巧、装备,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劳作的心得与收获的快乐,总能引起不少共鸣。
不少城市郊区探索的“认养农业”“共享菜园”也受到青睐。在当前流行的“认养”模式中,市民可租赁认领家庭农庄中的土地,自行决定种植、养殖品种,既可以亲自参与种养殖全程劳作,也可以委托农户代耕代管,并利用app、小程序等平台关注作物、蔬果、家禽家畜的生长情况,全部产出都归认养人所有。享受全家参与的劳动时光、在郊区出行中接触自然、收获亲手种出来的蔬果,成为年轻家庭特别是亲子家庭高性价比的休闲选择。
重塑田园梦:
从“向往的生活”到“向往生活”
曾有媒体估算,从纯粹的投入产出比来看,种菜的成本远高于买菜的成本:“从自己买来种子到亲力亲为种植,把施肥打药、种植容器等各种成本算进去,市面上10元/斤的菜,到收获时要将近100元一斤了。”看起来“不划算”的行为,年轻人为何乐此不疲?
实际上,“给桌上添个菜”的目的在其次,现代生活中都市年轻人在种菜中更重要的收获,是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体悟。
在忙碌奔波的城市工作生活之余,“阳台种菜”不仅是人们休闲减压、扮靓居所的一种微小生活方式,更是数字生活之外直达真实世界的“门钥匙”。封面新闻评论认为,现代人深陷于智能终端、资讯爆炸以及琐碎信息所制造的拟态空间内,焦虑渐成常态。当对手机产出成瘾性依赖,当注意力越发难以集中,当我们总是在“无所事事”与“心慌意乱”之间游移,“种菜”提供了一种触手可得的疗愈方案。
有年轻人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说,“当我们心怀虔诚地种下种子,然后看着它一点点地发芽,开花,结果,见证农作物成长的过程,然后和家人们一起分享品尝,整个过程充满了获得感与成就感。”“种菜”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步各有侧重,了解季节时序的自然法则,在实践中掌握种菜的要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的是过程与结果的双重乐趣。
在以往的流行文化语境中,农耕生活更多被饰以“田园牧歌”的滤镜,悠闲恬静的田园风光、远离喧嚣的乡野山居、三五好友闲坐聊天,构成了现代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而亲眼观察、亲身参与一株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让“生活”从名词走向动词,人们在见证生命与自然的周期节律过程中观照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感受到生命在平凡日常的真实力量,让年轻人从追求“生活在别处”转向理解“生活在此刻”。
新的社交与情感体验是“种菜”带来的附加值。在线上社交平台,人们交流种子、工具、种植经验,分享其中的惊喜和满足;线下种菜丰收后,不少人乐于把成果送给亲友品尝,有网友笑称自己种植的蓝莓在结果后“每一粒都被同事预定了”。在小家庭里,年轻人借由种植活动发现和习得了父母长辈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锻炼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进了亲子感情。“种菜”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更多情感连接,成为传递温情的桥梁。
农耕本身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对于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城市居民而言极具吸引力。城市土地等自然条件有限,“阳台种菜”“共享菜园”无疑是年轻人释放“种菜基因”的灵活方式,让人得以在片刻间回归自然。光明日报相关调研报告指出,城市一角的阳台、屋顶成为新的种植空间,种菜被当作一种重新接触自然的有限而委婉的方式,人们试图以此在“水泥森林”中寻求“自然栖息”的可能性;而城郊的农场土壤虽然区别于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但人为干扰与污染较少,再加上其附带的商业、休闲属性,种菜与生活的关系便被建立起来。潜藏于都市田园景致里的人们,可以创造一个通过技术自主打造的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人与植物、自然界共生的空间。
阳台种出百亿市场,
壮大新业态需克服“成长的烦恼”
虽然种菜入门门槛不高,但装备已经从普通级、专业级衍生至“发烧友级”:从小份装种子、开箱可种的幼苗,到花盆、营养土、肥料、园艺工具的套装,再到种菜机、缺水提示仪、营养液检测笔、自动浇水器等智能设备,适配各类室内种菜场景的产品种类愈加丰富。城市消费者对种菜的热情,催热了“阳台经济”。据业内相关预测,“阳台种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其产业链覆盖果蔬全培育成长周期,包括果蔬种子、花盆、营养土、肥料、园艺工具、设备等各类细分行业。
同时也应看到,“阳台种菜”新业态尚在兴起当中,不可避免存在“成长的烦恼”。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指出,当前市场上存在种子质量验证和理赔追责困难,少数商家以次充好、造假售假等突出问题。从质量安全保障的角度,商家还应着眼长远,强化质量意识、诚信意识,保证产品质量和pg电子试玩入口的售后服务水平,推动行业长远发展;电商平台也应加强日常监管,同时及时捕捉和梳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相关产品及商家转型升级做好支撑。针对新业态潜力挖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时尚性应该是阳台种菜的第一位;同时应从种子、装备、供给等方面提高阳台种菜的科技性;还要围绕阳台种菜的趣味性、欣赏性、获得性、便利性、简单操作性、安全性来拓展,吸引和培养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加入。
一方菜园联结城乡:
浇灌农田,滋养心田
小菜园承载着城里人的乡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光明日报》呼吁,拓展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渠道和空间,优化从社区到城市、从郊区到乡村的绿色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激活从“附近”到“远方”的绿色力量,畅通田园耕种的渠道,让体验自然、接触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从偶然走向常态,从个别走向大众。同时,进一步关注并满足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心灵需求,努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美好、更宜居,成为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让个体的田园理想与社会的现代文明携手共进。
“共享”“认养”一块田的新型农业模式,成为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让市民和农民都在“土地”中看见更多希望。有村干部在谈起发展“共享菜园”的初衷时表示:“发展共享菜园、拓宽休闲农业,既能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和乡村产业发展,又能推动城乡互融,并释放对周围村落的带动效应。”《苏州日报》评论认为,作为城乡居民之间互惠、互动的新事物,“共享菜园”也是建设美丽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一块试验田,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厘清各方利益权属、如何引导村民提供优质精准甚至个性化的服务,还需积极探索实践。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李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