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给自己判第一名?大学党委副书记拟录取为本校博士生
2023-04-14 来源:
4月13日,青海民族大学发布公告称,经复核,阿进录不符合该校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取消其拟录取博士研究生资格。
前情回顾
近期有网友称“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阿进录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拟录取为该校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一时引发了舆论关注。
查阅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pg电子试玩入口官网消息,4月9日,该校发布《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拟录取结果公示》。该公示称,经2023年青海民族大学博士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拟录取17位考生为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现将名单予以公示。
其中,考生阿进录“初试总分”221分,“初试加权成绩”36.83分,“复试加权成绩”44.57分,以最终成绩81.40分进入拟录取名单,在民族学(报考研究方向)拟录取的6名考生中成绩排名第一。
4月12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事进行核实。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科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拟录取名单中的阿进录正是该校党委副书记。该工作人员介绍,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面向全国招生,符合报考条件、达到考试要求的都可以报考。对于有网友提出“此事是否涉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该工作人员表示:“他只是一名考生而已。”
而根据《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1978年9月1日后出生)。资料显示,阿进录为1973年出生。对于网友提到的“年龄不符合报考条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他资格审查是通过的。”
“我们所有招生录取工作既受学校党委行政监督,同时也受社会各界监督。所有工作环节和程序都是按照考试流程和博士招生的程序合理合规去运作的。”前述工作人员称,目前录取仍在公示期间,若网友有问题可以反映,“我们都会受理。”
4月12日,阿进录本人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解相关情况)请与校宣传部联系。”记者致电该校宣传部,工作人员称不清楚此事。
4月13日,青海民族大学发布公告称,经复核,阿进录不符合该校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取消其拟录取博士研究生资格。
24小时以内,学校态度发生180度转变,网友纷纷坐不住了。
是谁开了绿灯?
此事一出,高校录取招生的权威和诚信再次出现危机。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点上:其年龄是否不合标准?党委副书记报考自己院校是否合情合理?综合成绩第一的结果究竟是人情关系至上还是真实水平过硬?而24小时不到,关于质疑研究生报考、录取的解释和最终结论完全不同,当初是如何通过的审查,最后取消其拟录取资格的复核又是以什么理由不予录取的呢?这些问题都受到了网友的强烈质疑。
首先,年龄问题。虽然明示了不得超过45岁,但请注意在这句话前的“原则上“几个字。
一旦出现了“原则上”,在社会语境下就相当于预留了一个通气口。原则同意,就是可以不同意,原则不同意,就是也可以同意。模棱两可的说法,暧昧、弹性、模糊又可以无限延伸的空间,让事后追责之时,因为这样的春秋笔法,制定规则的、决策执行的、层层落实的人,都没有责任。
那么,党委副书记报考自己院校是否合理呢?这个问题,“原则上”或许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社会和该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没有任何一项硬性规定称“本校干部及职工不得报考本校博士研究生”,这件事在当前程序规则下就是没有硬性问题的。况且,读书是人高尚的精神追求,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如果说因为其是校领导就给其求学之路 “设限”,那反而是另一种“反向的不公平”。
但在舆论场中的一些声音都不禁会去猜测,校领导当考生,在考题的设计、判卷环节、面试环节等各个环节上,领导有没有动用行政手段“打招呼”呢?尤其其初试复试都是第一的成绩,更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猫腻”,人情的成分究竟有多大?所以,这件事不论从“理”上是不是合规,从人情世故的角度讲,在维持教育的公平性上都显得有悖常规。
更令人摸不到头脑的就是学校既然言之凿凿“所有程序都符合规定”,为何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后,24小时之内又忽然“经复核”确认其不具备拟录取资格呢?网友们不禁发文:“谁复核的,网友复核吗?”如果这件事本就不符合规章制度,当初究竟是谁为这件事开了绿灯?而不具备拟录取资格,究竟是哪一条不符合资格呢?是“原则上”规定的年龄,还是其他?学校并没有详细说明。此番乌龙事件究竟是各环节上的工作人员及考生本人一时疏忽,还是为位高权重者“网开一面”之后因舆论压力又赶紧调整录取结果?这些,我们都无从知晓,学校方面在面对舆论做出的回应也没有进一步解释说明。种种的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都让网友们对这件事更加疑窦丛生。
人民数据研究院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本应神圣公正。而博士不仅仅是一个学位称呼,更是学术水平的体现。博士研究生录取和培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事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从教育的规章制度上,有关部门应考虑针对这些目前存在的“模糊地带”制定更合理的规则,杜绝可能存在的“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现象发生;也希望所有高校对人才培养有敬畏之心,少点模糊原则,多些明文规定,少点人情世故,多些按规办事,诚信为先,立德树人,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才能给更多有真才实学、为学术耕耘奋进的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栋梁之材。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谭琳
4月13日,青海民族大学发布公告称,经复核,阿进录不符合该校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取消其拟录取博士研究生资格。
前情回顾
近期有网友称“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阿进录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拟录取为该校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一时引发了舆论关注。
查阅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pg电子试玩入口官网消息,4月9日,该校发布《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拟录取结果公示》。该公示称,经2023年青海民族大学博士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拟录取17位考生为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现将名单予以公示。
其中,考生阿进录“初试总分”221分,“初试加权成绩”36.83分,“复试加权成绩”44.57分,以最终成绩81.40分进入拟录取名单,在民族学(报考研究方向)拟录取的6名考生中成绩排名第一。
4月12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事进行核实。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科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拟录取名单中的阿进录正是该校党委副书记。该工作人员介绍,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面向全国招生,符合报考条件、达到考试要求的都可以报考。对于有网友提出“此事是否涉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该工作人员表示:“他只是一名考生而已。”
而根据《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1978年9月1日后出生)。资料显示,阿进录为1973年出生。对于网友提到的“年龄不符合报考条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他资格审查是通过的。”
“我们所有招生录取工作既受学校党委行政监督,同时也受社会各界监督。所有工作环节和程序都是按照考试流程和博士招生的程序合理合规去运作的。”前述工作人员称,目前录取仍在公示期间,若网友有问题可以反映,“我们都会受理。”
4月12日,阿进录本人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解相关情况)请与校宣传部联系。”记者致电该校宣传部,工作人员称不清楚此事。
4月13日,青海民族大学发布公告称,经复核,阿进录不符合该校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取消其拟录取博士研究生资格。
24小时以内,学校态度发生180度转变,网友纷纷坐不住了。
是谁开了绿灯?
此事一出,高校录取招生的权威和诚信再次出现危机。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点上:其年龄是否不合标准?党委副书记报考自己院校是否合情合理?综合成绩第一的结果究竟是人情关系至上还是真实水平过硬?而24小时不到,关于质疑研究生报考、录取的解释和最终结论完全不同,当初是如何通过的审查,最后取消其拟录取资格的复核又是以什么理由不予录取的呢?这些问题都受到了网友的强烈质疑。
首先,年龄问题。虽然明示了不得超过45岁,但请注意在这句话前的“原则上“几个字。
一旦出现了“原则上”,在社会语境下就相当于预留了一个通气口。原则同意,就是可以不同意,原则不同意,就是也可以同意。模棱两可的说法,暧昧、弹性、模糊又可以无限延伸的空间,让事后追责之时,因为这样的春秋笔法,制定规则的、决策执行的、层层落实的人,都没有责任。
那么,党委副书记报考自己院校是否合理呢?这个问题,“原则上”或许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社会和该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没有任何一项硬性规定称“本校干部及职工不得报考本校博士研究生”,这件事在当前程序规则下就是没有硬性问题的。况且,读书是人高尚的精神追求,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如果说因为其是校领导就给其求学之路 “设限”,那反而是另一种“反向的不公平”。
但在舆论场中的一些声音都不禁会去猜测,校领导当考生,在考题的设计、判卷环节、面试环节等各个环节上,领导有没有动用行政手段“打招呼”呢?尤其其初试复试都是第一的成绩,更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猫腻”,人情的成分究竟有多大?所以,这件事不论从“理”上是不是合规,从人情世故的角度讲,在维持教育的公平性上都显得有悖常规。
更令人摸不到头脑的就是学校既然言之凿凿“所有程序都符合规定”,为何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后,24小时之内又忽然“经复核”确认其不具备拟录取资格呢?网友们不禁发文:“谁复核的,网友复核吗?”如果这件事本就不符合规章制度,当初究竟是谁为这件事开了绿灯?而不具备拟录取资格,究竟是哪一条不符合资格呢?是“原则上”规定的年龄,还是其他?学校并没有详细说明。此番乌龙事件究竟是各环节上的工作人员及考生本人一时疏忽,还是为位高权重者“网开一面”之后因舆论压力又赶紧调整录取结果?这些,我们都无从知晓,学校方面在面对舆论做出的回应也没有进一步解释说明。种种的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都让网友们对这件事更加疑窦丛生。
人民数据研究院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本应神圣公正。而博士不仅仅是一个学位称呼,更是学术水平的体现。博士研究生录取和培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事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从教育的规章制度上,有关部门应考虑针对这些目前存在的“模糊地带”制定更合理的规则,杜绝可能存在的“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现象发生;也希望所有高校对人才培养有敬畏之心,少点模糊原则,多些明文规定,少点人情世故,多些按规办事,诚信为先,立德树人,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才能给更多有真才实学、为学术耕耘奋进的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栋梁之材。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