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

新就业与新未来:数字时代如何更好打拼?

2021-04-07 来源: 人民数据

分享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年)》称,数字经济助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正深刻影响我国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

报告分析称,从总体结构上看,数字产业化就业岗位占比显著高于同期数字产业化实现的gdp占比,高端就业吸纳能力强。从数字经济结构上看,数字产业化领域招聘岗位占总招聘数量的32.6%,占总招聘人数比重为24.2%;同期,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规模约占数字经济规模的20%。

不难看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降低了就业信息交易成本,畅通了跨地区人员招聘的渠道;此外,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又催生出大量不需要本地化就业的新型灵活就业形式。

 

01
数字经济来临
 

笔者曾在《》一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技术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诞生出新产业、新消费、新组织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创业创新浪潮、产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改善、经济提质增效。 

在中国,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发展,对于扩大就业具有积极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就业规模不断增加,占比从9.7%提高至2016年的16.5%。在中国,2007—2012年之间,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8%,大量的工作岗位被自动化技术替代。中国的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度已经超过了30%。

另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由20.95万亿元增至26.92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到28.1%;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6.6%,由22.6万亿元增至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 

虽然因为防疫要求而减少了外出,但线上的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行业快速发展。10月,淘宝、快手、抖音平台总榜top20主播总销售额约232亿元,总观看次数达到249.09亿,同比增长1.48%;11月,2020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季总成交额达3723亿元……一系列数字背后,不仅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标志着直播带货已经成为零售行业的新常态。

 

02
更具智慧的工作
 

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的“”视频研讨会在2020年4月份举行。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总经理郑光魁在会上指出,互联网已成为发展数字经济、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之间融合互补、共同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此次疫情将会使得“数字鸿沟”加速填平。

不仅如此,在疫情突袭下的“宅经济”也悄然兴起,数字经济催生商业系统全面重构,颠覆了传统实体经济市场。线上学习、在线医疗、远程办公不在是遥远的事情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而在“宅经济”的刺激下,游戏行业和短视频行业快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释放。从信息基础设施看,取得跨越式发展和进步,高速光纤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网络用户超过12亿。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新经济产业迈向一个质的提升的具体表现。根据预测,2012年下半年将有超过80个城市和运营商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到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有望突破400个,“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

依托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代表,人民出行·国家慢行交通大数据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民出行”依托人民数据强大的平台体系,通过投放可共享、可采集、可管理的智能公共电动自行车,为人民提供绿色、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创新、业态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机融合。

世界领先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分析了11个大类行业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发现创意工作、技术类工程师、管理类以及社会互动类工作的就业需求增长明显,因为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更多的是辅助而不是取代人类。 

 

 

03
人才还是关键
 

 

《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年)》显示,数字经济岗位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在岗位数量方面,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招聘岗位较多,分别占全国总岗位的25.74%、17.79%、12.25%和8.46%。从薪资水平看,呈现明显的“梯次效应”,上海、北京、浙江平均月薪高于8000元,薪资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

 

报告指出,值得重视的是,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岗位集聚偏向我国东部地区,区域间存在一定的人才差距。在东部地区,较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带动了更多高端人才的集聚,形成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针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冲击,有关专家表示,对于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就业的问题,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分析。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正是这种先进生产力的冲击,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经济迈上更高的台阶,从而带来更高质量的就业。

中国信通院、波士顿咨询等机构的研究表明,虽然数字技术对就业确实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其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和激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促进了“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企业之间“共享员工”推行,不仅让员工“过剩”的企业与员工“紧缺”的企业密切合作共克时艰,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地来说,面对新机遇、新形态、新模式和新趋势,我国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都将迎来深刻的发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正如研究就业心理研究的专业机构,人民德育数据中心的心理专家判断的那样,“数字经济为稳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新机会和强大的新动能,同时,‘新就业模式’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要有效应对挑战,需要积极的心态,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系统的分析来迎接新就业时代的到来。”



责编:梅亚川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