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加速新能源车发展
2021-03-30 来源: 人民数据
自2021年的两会闭幕之后,碳中和、碳达峰一度成为热词。在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提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会是能源产业格局。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所以,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意义重大,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注: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实现逆势增长,成为中国车市的一大亮点。据《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白皮书》显示,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2020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回暖趋势明显,2020年新能源汽车较2019年增长8%至130万辆。
在企业数量上亦有所增长,据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新能源企业数量有778744家,相较2019年增长9.88%。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注册资本为826308695亿元,2020年注册资本增加7.25%,达886203385亿元,较5年前同比增长57.98%,行业增速较快。

图片来源: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资产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投融资累计近900起,披露投融资金额近4000亿元。在政策和市场的大力推进下,2020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融资金额近1300亿元,近十年来首次突破千亿元。
近年来,工信部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60多项支持政策和举措,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市场和政策双驱动的发展新阶段。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了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性方针指引,明确了发展规划与目标,为行业和市场带来发展定力与信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了7.5%和10.9%。其中,纯电驱动的主打车型在中高端市场占比超过了50%。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成绩居新能源汽车产销排行榜榜首;截至2020年末,已连续6年销量居全球首位。
2021年初,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是延续上升趋势。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7万辆和2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倍和3.2倍。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新能源企业广东居首位。截止2021年2月,广东企业数量达114599,占比全国14.62%。其次为浙江省企业数量为104468,占比全国13.3%,其次为江苏、湖南、福建。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成为了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日益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2035年为节点,技术路线图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六大目标:
(1)中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2)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
(3)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大规模应用。
(4)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
(5)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
(6)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具备引领全球的原始创新能力。
责编:梅亚川
自2021年的两会闭幕之后,碳中和、碳达峰一度成为热词。在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提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会是能源产业格局。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所以,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意义重大,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注: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实现逆势增长,成为中国车市的一大亮点。据《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白皮书》显示,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2020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回暖趋势明显,2020年新能源汽车较2019年增长8%至130万辆。
在企业数量上亦有所增长,据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新能源企业数量有778744家,相较2019年增长9.88%。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注册资本为826308695亿元,2020年注册资本增加7.25%,达886203385亿元,较5年前同比增长57.98%,行业增速较快。
图片来源: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资产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投融资累计近900起,披露投融资金额近4000亿元。在政策和市场的大力推进下,2020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融资金额近1300亿元,近十年来首次突破千亿元。
近年来,工信部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60多项支持政策和举措,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市场和政策双驱动的发展新阶段。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了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性方针指引,明确了发展规划与目标,为行业和市场带来发展定力与信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了7.5%和10.9%。其中,纯电驱动的主打车型在中高端市场占比超过了50%。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成绩居新能源汽车产销排行榜榜首;截至2020年末,已连续6年销量居全球首位。
2021年初,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是延续上升趋势。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7万辆和2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倍和3.2倍。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新能源企业广东居首位。截止2021年2月,广东企业数量达114599,占比全国14.62%。其次为浙江省企业数量为104468,占比全国13.3%,其次为江苏、湖南、福建。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成为了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日益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2035年为节点,技术路线图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六大目标:
(1)中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2)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
(3)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大规模应用。
(4)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
(5)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
(6)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具备引领全球的原始创新能力。